主题词:

铜加工企业陷入瓶颈期 内忧外患致部分企业停产

2012-03-26 中国冶金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随着上游铜价走高、中游产能过剩、下游市场放缓,过去几年拼命扩张产能的铜加工企业,如今已经陷入了“瓶颈期”。

  随着上游铜价走高、中游产能过剩、下游市场放缓,过去几年拼命扩张产能的铜加工企业,如今已经陷入了“瓶颈期”。

 “目前铜加工产能规模持续扩大,产能利用率却在逐步下滑,原先‘零库存’的部分铜加工企业,开始出现库存囤积或者因无订单而停产的现象。”

  在上周末举行的第七届上海铜铝峰会上,海亮股份母公司海亮集团副总裁汪鸣透露,今年国内外对铜产品的需求不乐观,铜加工企业的吨毛利越来越低,“赚钱越来越不容易”。

  据了解,2011年,我国的铜加工材产量仍处于高峰期,但相对于2010年月均17.59%的高速增长,2011年1~11月期间我国铜加工材月均增速严重放缓至4.02%。

  对此,汪鸣预计,我国铜加工材的产量高速增长时期已经结束,未来一段时期产量年增速将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有可能出现小幅下滑,库存堆积、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是铜加工企业难以回避的。

  作出这样的判断,缘于对铜下游需求的不乐观。“2012年中国存在人民币升值、国内收紧调控,以及在经济转型的多重挤压下,中国经济放缓难以避免,未来中国的铜需求将进入高基数、低增幅时代。”汪鸣说。

  汪鸣透露,包括海亮股份在内的铜加工企业,目前的开工率在80%左右,在经历了2008~2010年三年的高利用率时期之后,2011年铜加工材产量增长已经出现减缓,而企业产能的扩张速度并未减缓,可以预期的是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必将出现下滑。

  而一家铜加工企业的内部人士表示,由于铜价的长期高企导致铜加工产品的价格随之提高,使得下游厂商和消费者开始寻求价格相对低廉的铜产品替代品,比如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内,管材的产量份额就减少了6个百分点,主要就是出现了被其他物料所替代的情况,比如铝和塑胶。“现在除电力行业对于铜产品的应用仍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外,其他行业都开始使用或者计划尝试使用铜产品替代品。”

  与此同时,我国的铜管产品,还开始遭受到越来越多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制裁,实施贸易保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中国铜管实现净出口之后,国内铜管的净出口量逐年放大,至2008年中国铜管的出口量已达到21.8万吨,净出口量接近18.8万吨。但是,此后中国铜管的出口量出现了稳步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铜管产品开始遭受到国外的贸易制裁。

  汪鸣透露,目前,美国、巴西、加拿大已经陆续对我国出口的部分铜管件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铜管(含铜管件)的净出口量将难以达到之前的高点,而且不排除我国铜加工企业遭遇其他铜管出口目标国反倾销的风险。

  据了解,为了应对国外愈演愈烈的贸易壁垒,海亮股份、金龙铜管等铜加工巨头已经选择到国外建厂,比如海亮股份就已经在越南建设了铜加工厂。汪鸣透露,如果中国的铜管出口政策和海外贸易壁垒未来更加严厉,公司也不排除继续寻求海外建厂投资的可能。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