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钢铁产业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存较大争议

2008-11-21 中国冶金投资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消息: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存有较大的争议。钢铁产业是污染大户,在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硬约束的情况下,我国是否还要大力发展钢铁产业?我国生产的钢是立足于国内消费,还是面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宏观背景下,钢铁价格走势又将如何?

  世界上所有工业大国无不都是钢铁生产大国和强国。大国(或地区)消费的钢材80%以上来自自产。不管有没有矿石,不管钢铁生产资源丰富还是不丰富,没有哪个工业化国家依赖其他国家的钢铁材料来发展自己的工业。实现我国工业化,必须立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消费总量与人口数量和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关,一般以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均消费粗钢为衡量尺度。工业化中期达到峰值,稳定一个时期后回落,然后趋于平稳。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发展差异很大,钢铁消费仍会继续增长。

  大量出口钢铁不符合国家利益,不符合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也不符合行业利益。2007年钢铁工业以占25.1%的工业能耗、10%-15%的工业污染排放,创造出8.34%的工业增加值,交纳了9.37%的工业行业增值税,安置了4.64%的工业劳动力。因此,从创造国民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角度而言,大量出口钢铁不符合国家利益。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其中净出口钢5500万吨。按500美元/吨计算,钢铁出口对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仅为10%左右,却导致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

  我国钢的生产对铁矿石的依赖偏高。钢铁业的原料中10%来自废钢,也就是说,中国发展钢铁工业的原料中90%是铁矿石。这是由于,中国是后起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废钢积蓄量比发达国家小得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间较长,社会上积累的废钢较多。美国钢铁业的原料中60%来自废钢,欧洲是40%,日本是25%。此外,我国矿石储量少,而且以贫矿居多,平均含铁量为30%-33%。而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中,含铁量达到64%-65%。我国的铁矿远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现实发展的需要。

  如果有效遏制出口低档产品的局面,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应该可以下降,甚至进口量会下降,而不是上升。此外,如果我国减少低档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缺口由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增产的钢铁弥补,可减少三大矿石垄断寡头的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其涨价的筹码。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提高钢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铁矿石原料环节,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但近两年已经启稳。应尽快实现产业集中,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对外投资铁矿山及海运,以稳定我国钢铁业的原料供给。在产钢环节,我国钢铁业集中度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产钢50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由2004年的15家增加到2007年的24家;产钢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但我国钢铁企业多是靠增加产能单体发展,产业集中度整体上在降低。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状况,导致盲目投资钢铁、环境污染、出口失控、进口矿石抬价等诸多矛盾。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降,钢铁行业利润空间将受到压缩。钢铁价格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果国内铁矿石价格下降到进口到岸价的水平,明年国际矿石涨价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国际矿石供给商的垄断地位可能阻止矿石价格下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为此,应该减少不合理的和虚假的需求,扩大矿石来源,尽快普及高效钢材。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