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钢铁

钢铁业国内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2008-07-17 中国冶金投资网
 

   2008年上半年,国内几大钢铁集团以多种模式加快重组整合进度,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几大钢铁集团在解决了规模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几大钢铁集团为首的国内钢铁产业竞争格局,今后各自将苦练内功、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国内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突然提速

  在过去的2007年,国内已经发生17起大小重组事件。今年3月26日,由济钢、莱钢合并而成的山东钢铁集团正式挂牌。6月28日,宝钢集团南下重组广钢、韶钢,成立广东钢铁集团公司。6月30日,唐钢和邯钢重组为河北钢铁集团。业内人士认为,河北、山东、广东三大省级钢铁集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陆续完成重组,是顺应当前钢铁行业原料、燃料高成本局势、实现规模效益,进而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之举。

  从以上态势看,钢铁大省河北、辽宁、山东已经完成省内钢铁企业重组,安徽、江苏、四川也已完成省内重组。兼并重组经验最丰富的宝钢不仅早已统合上海市钢铁企业,而且完成在西北(新疆八钢)、华南(广东钢铁集团)地区的全国布局,今年还获批湛江港项目。武钢在西南地区(昆钢和广西防城港项目)战略布局已初具雏形。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先实现省内重组联合,然后是国内,最后是国际。目前,只能说我国已经完成省内钢铁产业布局,或者是跨省“以大吃小”,还没有出现“强强联合”形成的航母型国际钢铁企业集团。当二线钢铁企业整合差不多后,一线大企业的重组就会出现。这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市场环境的要求。

  2005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重组模式多种多样 兼顾市场行政手段

  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如何重组,是利用市场手段,还是利用行政手段,业界一直存在争议。选择行政性手段,可能在短期内会推动钢铁业的重组加速,但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特别对中国钢铁企业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不利;市场化重组是该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中国的行政机制和地方利益关系,此种重组也难以推行,并且完全实行市场化,在短期内可能会对我国钢铁产业造成较大冲击。

  从产权结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管理等角度对近年来的钢铁企业重组事件分析,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各级政府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出资人”推进的钢铁企业整合,如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

  二是重组企业通过控股的方式对被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实质性掌控,如宝钢、沙钢、攀钢、华菱集团、中钢集团、中信泰富、马钢等都对被重组企业拥有了控股权。

  三是“市场+政府”模式,如宝钢重组八钢、广钢和韶钢。

  四是外资钢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对中国钢铁企业进行重组,如安赛乐米塔尔参股津西钢铁

  五是钢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投资,如宝钢与邯钢共同出资建设邯钢新区、唐钢与首钢的合作建设京唐钢铁公司项目。

  钢铁工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升级

  “规模扩张是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宋继军认为,从2008年以来的发展形势看,以7月1日为标志时间,我国钢铁工业已基本结束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以促进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的新历史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的优化升级随着近期一些大型钢铁集团的组建提前到来,这也是今后几大钢铁集团展开角逐竞争的着力点。

  新一轮的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是:继续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和工艺装备结构,提高技术和附加值含量;以规模为主线,实施精品加规模战略;新建项目与重组相结合、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