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鞍钢 本钢

鞍钢本钢整合三年仍无果 缘起利益之争

2008-08-06 中国冶金投资网
 

   8月16日,是鞍钢股份和本钢板材的母公司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整合成鞍本集团揭牌三周年的日子,然而从2005年揭牌至今,三年过去了,鞍本集团却只开花不结果,后续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鞍本为何停滞不前呢?

  2005年8月16日,在辽宁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鞍山钢铁集团和本溪钢铁集团合并组成的鞍本钢铁集团公司在沈阳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震动了业内外。当时有两个愿景激动着辽宁各界,一是鞍本重组后年钢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1加1后一举挺进当时世界钢铁企业的中上游;二是到2010年,辽宁也将有世界500强企业,即鞍本钢铁集团。但三年后的今天,鞍本集团仍定格在挂牌中。

  虽然鞍钢是央企,本钢是省属国企,但两公司都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截至2004年底的规模及综合实力,均排在国内钢铁企业前10名。这两家公司的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位于国家钢铁产业布局中六大集团中的东北钢铁集团区域内。鞍钢成立于1961年,本钢的历史更长成立于1905年,2004年鞍钢集团产钢1133万吨,钢材105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1亿元,实现利润108亿元;本钢集团产钢549万吨,钢材4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介绍,鞍本重组动议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时就有过磋商,之后辽宁省曾积极推动过,后不了了之。2005年隆重的重组揭牌,可以说是产业发展大趋势,也反映了当时政府主要领导及企业家的前瞻眼光。但挂牌后实质性的推进步骤却不多。

  2007年4月18日,朝阳鞍凌精品钢项目奠基,当时的新闻稿用的赫然是鞍本集团鞍凌公司,但据企业内部人士介绍,虽然是鞍本名义,其实该项目与本钢没有任何关系。

  200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鞍钢集团总经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钢在谈到鞍本重组时说: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中国钢铁业将迎来历史上最大重组浪潮,近年钢铁集中度却不升反降,前十大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由2004年的34.7%下滑至2006年的29.4%,鞍本整合会积极推进。

  但时至2008年8月,近日记者在辽宁听到的声音却是:政府在这方面推动起来难度很大。

  辽宁省之前有过钢铁企业重组搁浅的教训。有人分析:最大的障碍是复杂的利益冲突。辽宁素有“钢铁大省”之称,有鞍钢、本钢、抚钢、沈钢等国内知名钢铁大厂,中小钢厂更是遍地开花。这里面,不但有中央直属企业,也有省直和地方企业;在财税分配上面有很大区别。鞍钢是中央直属企业,所得税交给财政部,其他市辖企业,所得税交各自所在市。可想而知,一旦鞍钢将其他辽宁钢铁企业揽入怀抱,许多地市就会失去一大笔财政收入。财税的问题不解决,地方政府又怎么会轻易地将所属企业拱手相让。

    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重组首先要跨过的门槛,不幸这道门槛跨了三年没结果。更有人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很多重组,不过是地方政府采取的必要举措,一方面可以满足上级政府提高行业集中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止国外和省外钢铁企业的收购,保护住自己的阵地。而从2005年以来,随着钢铁企业的日子好过了,并购重组的动力也减弱了,只有规模很小、设备落后的企业才有重组的欲望。而这也正折射了我国钢铁业尴尬的现实,即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粗放等的背后,是地方割据和财税利益。至于重组的主导权问题,这些大型企业的重组既不能是单一的政府主导,也不能是单一的企业主导,而应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主导;但无论谁主导,只争朝夕是必要的,机遇不会一直等待着。

  鞍钢股份董事会秘书室副主任靳毅民直言,重组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按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纲要,到2010年,钢铁业将形成按地域划分的六大产业集团,这也应是企业重组的动力之一。而2005年鞍本挂牌后制定愿景即《鞍本钢铁集团集团章程》,对规划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国际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统计申报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发挥鞍本集团的核心作用,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实现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