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西宁特钢 转变 发展 方式

西宁特钢集团转变发展方式

2009-08-29 中国冶金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此基础上,累计投资 5 亿元,对厂区和矿山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和新建。目前,粉尘、烟尘、化学需氧量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生活区和厂区实施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投资 1.2 亿元先后在厂区绿化 18 万平方米、种植草坪 6.12 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 200 余万株,硬化 20 万平方米,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 100%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型西钢正展示着她独有的魅力。

此基础上,累计投资 5 亿元,对厂区和矿山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和新建。目前,粉尘、烟尘、化学需氧量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生活区和厂区实施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投资 1.2 亿元先后在厂区绿化 18 万平方米、种植草坪 6.12 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 200 余万株,硬化 20 万平方米,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 100%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型西钢正展示着她独有的魅力。

西钢是省一家老企业, 45 年的发展历程中,西钢从一个年设计产钢 13 万吨、钢材 8.5 万吨的单一特钢冶炼加工企业,发展成为目前具有年产铁 100 万吨、特殊钢 120 万吨、特殊钢材 110 万吨、焦煤 120 万吨、焦炭 70 万吨、采选铁矿 360 万吨、铁精粉 120 万吨,并拥有优质焦煤资源 64000 万吨、铁矿资源超过 15000 万吨、钒矿资源 32 万冶金吨的资源综合开发型钢铁联合企业。现公司总资产达 114 亿元,工业增加值 20 亿元以上,年实现销售收入 70 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近 10 亿元。形成了煤炭焦化、铁矿采选、钢铁制造三大产业群相互依托、互为资源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同时形成了煤 — 焦 — 煤化工 ” 铁矿采选 — 铁精粉 — 废弃物利用 ” 铁 — 钢 — 轧 —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 ” 吃干榨净 ” 自成体系的闭路循环体系。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型企业向资源开发综合型企业、从单一产业向多种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当通红的钢水从电炉里缓缓流进钢锭模,西钢第一炼钢车间炉前顿时沸腾起来,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响彻云霄。那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青海,这个被唐代大诗人杜甫描绘为 “ 古来白骨无人收 ” 蛮荒之地,新中国成立 20 周年之际,一个西北地区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矗立在世人面前。

从那时到 2000 年,西钢有过 “ 原材料由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销售,工资由国家发放 ” 平稳的计划经济时期,有过 “ 住着干打垒,吃着青稞馍 ” 靠艰苦奋斗精神缓慢发展的岁月,有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所产生的阵痛和阵痛后所显现出新生命的活力。九五 ” 末,钢产量由最初的年产 13 万吨提高到 44.5 万吨,钢材由最初的年产 8.5 万吨上升到 35.7 万吨,位列全国 9 家独立特钢企业之一。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西钢本质上的弊端已充分显现 — 供销两头在外,企业生产的主要原燃材料及钢材市场都在内地,经营成本高,制约因素多,风险控制能力弱,经营上区域融合度低,与外地同类企业相比,市场竞争中始终处在劣势;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因在建厂时实行 “ 边设计、边生产、边完善 ” 方针和靠山、隐蔽的政策要求,导致各条生产线没有严格按照工序要求布置,工艺布局极不合理。加工主体设备全部是从东北搬迁的小电炉、横列式轧机,产品规格小、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全。尽管后来采取了许多 “ 填平补齐 ” 技改措施,但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附加值高的重点品种、新品种产品研发力度小,导致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销售价格不高,经济效益差。 2000 年底,西钢已累计亏损 4.1 亿元,净资产实际已成为负数,已经到破产的边缘。

那段时间,西钢 6 万多名职工家属都在为企业和自身的命运担忧,全省上下也都在关注着这个在省颇具影响力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

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了西钢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提出,振兴西钢,发展西钢,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青海省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除了要为西钢创造更好的改革环境外,还要尽快组建一个能够带领职工战胜困难、振兴西钢的领导班子。

2001 年 3 月,以集团董事长陈显刚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面对诸多困难、诸多矛盾和诸多利益冲突的复杂局面,新班子认真分析研究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认为,西钢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找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位子,依靠自身的努力,将 “ 先天不足 ” 不利因素化做动力,努力转变发展方式,闯出一条加快发展的路子。提出以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结构为手段,立足特钢做精主业;依托青海以及西北矿产资源,做大主业;立足市场,做强主业;逆境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品牌。

西钢的职工队伍不愧为高原上一流的钢铁团队,言必行、行必果 ” 从 2001 年至今,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聪明才智,历经磨难、踏平坎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创出了惊人的业绩。

2001 年以来,先后淘汰 20 吨以下小电炉五台,形成了高炉 - 电炉 - 精练 - 连铸为一体的短流程炼钢生产线;对电渣钢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形成了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 4 万吨电渣钢精品生产线;关闭了工艺落后的 280 横列式小轧机和 300/400 横列式轧机,改建了三位一体 ” 全精炼、全连铸、半连轧特钢精品生产线;将落后的蒸汽锻锤改为电液锤和精快锻,形成了高合金锻材精品生产线;对钢管分厂落后生产线实施淘汰改造,建成了年产 18 万吨以石油套管为代表的无缝管材精品生产线,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淘汰了每小时 1500 立方米和 3200 立方米制氧机,新建了 6000m3/h 和 12000m3/h 制氧机等公铺设施;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竖式小石灰窑 6 座,新建了 4 座现代化石灰窑和一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300TDP 活性石灰环形套筒窑;淘汰了服役达 34 年、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 18 台煤气发生炉和 5 台 20 吨以下的蒸汽锅炉,实现了高炉、转炉、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并购置、改造了荧光光谱仪、红外探流、图象分析仪、各种分析化验,使检测设备先进齐全。

依靠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实现了特钢产品结构的根本转变。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研发市场前景好的军工、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钢,走 “ 精、优、特 ” 产品研发道路,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形成了 5 万吨高纯度电渣钢、 10 万吨热轧无缝钢管、 8 万吨不锈钢棒材、 1 万吨高精度冷拔材、 5 万吨高附加值高合金钢锻材生产能力以及为汽车、石油、机械、航空、军工、铁路、煤矿等机械行业配套的合金钢棒材 110 万吨的生产能力,初步确定了西钢特色的产品体系,走上了品种 — 效益 ” 型发展道路。

为从根本上解决 “ 先天不足 ” 弊端,十五 ” 以来,西钢先后投资 30 多亿元,开发了储量超过 1.5 亿吨的肃北,哈密等地的铁矿资源,组建成了哈密白山泉、肃北长流水和七角井三个采矿厂,已形成年开采铁矿 400 万吨、生产铁精粉 120 万吨的铁矿采选基地。目前还正在开发省内大沙龙、磁铁山、洪水河三个铁矿和储量上亿吨的石灰岩矿,石灰岩矿已于 2008 年建成投产;开发木里煤田江仓矿区 6.4 亿吨焦煤资源,建成年产 70 万吨焦、 5 万吨煤化工产品基地;建成由烧结、高炉、转炉、连铸、合金钢连轧构成的五位一体的铁 - 钢 - 轧 ” 特钢精品生产线。最终实现以特钢为主体,以铁矿采选、生铁冶炼为依托,以煤焦化、煤化工为支撑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

抵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时,西钢人并没有像 2000 年那样担忧和焦虑。用集团领导人的话说,不仅有信心,而且有实力。

8 月 10 日,记者前往西钢厂区采访。事先没有和任何人约定,想看哪看哪,想问谁问谁。经过一上午的边看、边听、边提问题,记者感到西钢把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由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方面迈进,已经初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西钢集团紧紧围绕 “ 实施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 ” 主题,形成了煤炭焦化、铁矿采选、钢铁制造三大产业群相互依托、衔接紧密、互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大循环经济体系和 “ 煤 - 焦 - 煤化工 ” 铁矿采选 - 铁精粉 - 废弃物利用 ” 铁 - 钢 - 轧 - 废弃物再利用 ” 吃干榨净 ” 闭路小循环体系。同时,投资 1000 万元新建配气站,回收利用高炉、转炉、焦炉煤气,替代了发生炉煤气和天然气,建立起了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煤气利用率已达 95% 以上,年减少天然气外购量 4362 万立方米,节约资金 4667 万元;投资 1230 万元,将蒸汽锤改为电液锤和 20MN 精快锻机,每年少耗蒸汽 15.96 万吨,减少消耗标煤 27355 吨,此基础上加大蒸汽回收力度,既保证了生产供应,也为周边地区用蒸汽提供了方便;完善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设施,通过淘汰高耗水设备、新建自循环水泵站以及污水处理等设施,使水的使用由直接排放变为循环利用,形成了区域水循环利用系统,水循环利用率达 94% 吨钢新水耗量降到 4 吨以下;按照 “ 吃干榨净 ” 要求,对每年生产的 8 万吨转炉渣、 25 万吨高炉水渣、 3 万吨除尘灰等固体废弃物实行回收利用,每年回收铁精粉 4500 吨、炭粉 1000 吨;组建了微细粉厂和免烧砖厂。利用余渣加工微细粉,做水泥添加料,生产新型免烧高层建筑用砖,年产免烧砖 15000 万块;氧化铁皮、钢渣、钢屑、砂轮沫等直接回收利用;对焦化副产品如焦油、精苯、硫铵等进行回收,月收入达 1132 万元。废弃物回收利用年创收入达 5000 万元。积极推进 “ 清洁化生产 ” 先后投入近 3 亿元新建烧结、高炉、转炉、电炉除尘系统等环保设施 25 台 ( 套 ) 改建和完善了废酸处理厂、鼓风机隔音墙、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施 14 台 ( 套 ) 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水平,初步建构起了具有西钢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