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月刊】从“大”到“强”广东再谋“文化牌”
从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明确以来,广东对自身文化的挖掘,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是空前的。而在一片全方位的复兴之后,“文化强省”的目标,又打响了实现广东文化再提速的发令枪。
当文化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广东必须打好这张王牌。随着《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尘埃落定,广东也即将养足内力、跨出南岭,再塑那生机勃勃的文明曾有的巨大活力。
文化生产力:
“软实力”的“硬效应”
2009年4月20日,在广东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希望他们“以创新精神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
深圳传统文化资源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却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这显然释放出极具深意的信号。有评论指出,近年来各级领导对广东文化产业的持续关注,既是对广东文化大省建设成果的肯定,更为谋求产业转型的广东指明了新的增长点。
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广东的文化产业已成长为一棵摇钱树。2002年12月,广东省委在九届二次全会上首次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几年间,广东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机构数、从业人员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占全国总数的25%,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占全国总数的10.3%。
2008年,广东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2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今年5月,正值金融危机逐渐深入之际,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和观众规模双刷历史纪录。在广州,仅从事游戏、动漫业务的企业就有70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的核心支柱产业。”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田丰这样评价。而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至201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则显示,广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已接近全省GDP总量的一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经济起伏不定,文化产业发展却能够逆势飘红,这样鲜明的反差再次确定了广东向“软实力”谋求“硬效应”的决心。《实施意见》提升文化产业方面提出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和“珠江三角洲文化会展产业带”等设想,直指“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
“从产业的角度而言,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升级地区文化产业结构。比如增大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从而提升整个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效益和质量。”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巡视员王业群表示。
实现从“大”到“强”的目标,需要战略书,也离不开路线图。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黄树森表示,小到“中国的圣诞树”——广东年橘,大到“南海Ⅰ号”,都可以对品牌进行长远规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提出相应的目标之外,《实施意见》也对广东文化产业的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补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低”等短板。据广东省文改办主任赖斌透露,从今年起连续3年,广东省财政每年将拿出2亿元,设立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存在“小、弱、散、乱”状况的文化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做大增长引擎。
文化感召力:
再掘文化潜伏能量
2009年5月,小沈阳开始了广州、深圳等地的“吸金”之旅。尽管表演极具争议、效果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演出团队和承办单位都赚得盆满钵满,纯利润直逼百万元。
千里之遥的外省文化,撬动了南国无数块“金砖”,媒体大都给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东精神记上一功。而短暂的兴奋过后,关注广东文化的人们也发现,广东在文化产业层面一往无前的同时,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小沈阳”“周立波” 。
曾几何时,唱响中华大地的《春天的故事》《弯弯的月亮》,引发收视热潮的《情满珠江》《外来妹》等等,都刻满着鲜明的“广东印记”,那生机勃勃的文化曾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广东给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GDP,它还向整个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声音。”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说。
如今,无论是阳春白雪的标杆还是下里巴人的王牌,广东的名片擦得都不够亮,关于广东是“文化富矿”还是“文化沙漠”的争论不时响起。
事实上,广东并非找不到有推广价值的文化要素。当八集纪录片《晋商》重塑全国人民对山西的看法时,作为“清王朝的国库后方”“白银可流至屋外数十里”的广州十三行,同样有着无数好故事;当小沈阳的二人转演出在中山纪念堂卖光门票时,岭南的栋笃笑也早已渐成规模。
显然,广东并不缺少文化,只是在文化的包装和推广上略显内敛。要让世人广泛认同南粤文化的妙处,迫切需要广东抬起头来,走出门去。在《实施意见》上,人们很容易发现类似的举措,如进一步要求广东“打造华语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南粤文化行”,部署走出省门,甚至游弋海外的战略,从而推广特定的文化形象。
在品牌时代,文化的精品效应尤为明显。《实施意见》就此要求广东“积极培育文艺名家”“推出具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力作”。除了精英型的文化名片外,近年来在抗冰援震中表现出色的广东人,也被冠以“乐善好施,追求和谐”的标签,打造“新广东精神”。
近30年敢闯敢试、大气开放的政治氛围,熏陶出广东别致的区域品格。而通过日积月累的推广,广东文化的“越境”之旅显然明朗。“广东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点,战略谋划,重新定位,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使得改革开放的先发之地,再作贡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任剑涛表示。
文化塑造力:
写好一个“人”字
今年7月17日,来自粤港澳的音乐剧爱好者、戏剧迷和当地市民,把东莞市玉兰大剧院挤得水泄不通,以“惠民”为主题的第二届东莞音乐剧节在这里拉开帷幕。
几年前,东莞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与音乐剧搭不上关系。而在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的目标后,音乐剧对提升“文化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也开始为这座以GDP闻名的城市所重视。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广东在上世纪末“只见工厂不见绿地”的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文化可触可及,无处不在。广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已立项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歌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硬件设施适应了公众的需要,文化活动也不再游离于市民之外。
除了标志一座城市品位的文化建筑和高雅艺术,普通百姓也有了更多低投入的娱乐选择。就在东莞市民以低于市场价3/4的价格欣赏国内外音乐剧时,汕头也启动了“送电影惠民活动”,计划在全市农村免费巡回放映电影600场。
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演出,满足了广东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前者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广东人的品质。“穿拖鞋短裤进剧院的少了,在现场打手机的没有了,很多市民在观演中学会了鼓掌、着装和欣赏,文明素质得到提升。”玉兰大剧院管委会主任周汉标这样评价自己眼中的变化。
事实上,文化对公民的塑造力量早已有章可循。除却积累数千年的广府文化,仅近30年广东在引领价值观念革命中的作为,就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广东人”。如在省外具有良好口碑的广东干部,无论处于庙堂高层,还是在援藏、援川的过程中,都带有独特的个人言行和执政风格,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发展进程。
建设“文化强省”,同样需要写好一个“人”字。《实施意见》就此提出“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则明确表示“实施基层文化设施覆盖工程”。
在《实施意见》确定的建设文化强省的七项工程中,“提高公民素质”被列入首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赫然在列。这似乎预示着未来几年内,广东文化政策的脉络走向。据广东省文化厅提供的材料显示,广东将决定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达标的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将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式。
“广东部分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提前进入文化消费时代。”田丰表示,“而政府更需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精神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zz/200908140217.asp(南方月刊)
- ·2016-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不锈钢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钛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铜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特钢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电解铝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稀土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稀土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0-2015年中国不锈钢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 ·中钢高速扩张自吞苦果 深陷钢铁业...
- ·三季报大面积亏损 钢企挣扎“过冬...
- ·红木家具终端市场需求不足 行业生...
- ·行业洗牌告一段落 四大类家具新姿...
- ·低价怪圈扰乱瓷砖市场 坚持品牌发...
- ·LED何时才能走出传统灯具的影子
- ·天然石材业洗清不白之冤
- ·地板行业只有环保才能真正得到突...
- ·国际回收局称今年上半年全球废钢...
- ·大品牌主动降价掀起价格战 或将加...
- ·“煤王”姚巨货的传奇人生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朱林瑶:白手起家的超级女富豪
- ·“非晶硅天才”陈五奎
- ·新一佳“铁娘子”:李彬兰
- ·梁稳根:民营重工第一人
- ·施正荣:阳光下的财富神话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新科首富“饲料大王”刘永行
- ·叶华能:客家之子创宝丽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