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6月 用电量

【经济参考报】6月社会用电量增速14.14% 经济可能有放缓迹象

2010-07-15 中国冶金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6月用电量同比增速14.14%,创下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新低,其中重工业用电增速环比下降8.89%。业内专家认为,用电量从超高速增长放缓是“理性回归”,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初见成效。

   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6月份以及1至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值得关注的是,6月用电量同比增速14.14%,创下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新低,其中重工业用电增速环比下降8.89%。业内专家认为,用电量从超高速增长放缓是“理性回归”,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初见成效。

       此外,有部分专家认为近几个月以来包括PMI在内的众多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迹象,但受访多数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增幅的逐步减小正好表明了中国经济逐步趋稳。

  特征

  重工业用电量增速环比下降明显

  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4%,增速比5月份下降6.66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20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57%。从分类用电量看,第一产业451亿千瓦时,增长5.61%;第二产业15155亿千瓦时,增长24.24%;第三产业2086亿千瓦时,增长16.1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402亿千瓦时,增长13.93%。

  记 者 注 意 到 ,单月同比增长14.14%是今年各月同比增速中最缓的,今年前5个月已经连续维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速。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从6月的用电量增速减缓看来,我国经济正在做一个理性的回归,“之前连续数月20%以上的增速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去年上半年的基数较低是主要原因,在中央一揽子计划刺激下,2009年6月用电量同比增速正式转正,所以会造成今年用电量增速前高后低的情况,”胡兆光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6月全社会用电量的同比增速是14.14%,胡兆光认为到今年底还会继续释放回归,增速还会往下走。“如果到了年底大家发现用电量月度增幅在2%至6%之间,也不要觉得奇怪和可怕,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做了一些大的手段调控使得用电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幅,往后的增幅逐步减小正好表明了中国经济逐步趋稳。”胡兆光说。

  国家倡导并严格执行的节能减排政策被众多专家认为是包括众多高耗能行业在内的重工业用电量增速环比下降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张粒子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前一阵国家严格执行对高耗能企业的差别电价政策对重工业的用电量有一定影响,政府对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宏观调控手段初见成效”。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认为,目前是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目标的关键时期,各部委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对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采用取消优惠电价、执行差别电价、加大对高耗能企业关停力度等多种手段加以抑制。“此外,宁夏、四川、浙江等多个省区自6月1日起相继取消对高耗能行业的优惠电价,由此必然导致区内高耗能企业减少用电量。这也是6月份全国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大幅回落的重要因素。”姜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电监会研究室的吴疆研究员提醒《经济参考报》记者,不要光看重工业的用电量增速减缓这一个数据“重工业用电量绝对量和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的环比下降,更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记者比较了5月份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在6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第一产业、轻工业、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全面较5月份正增长的情况下,6月的重工业用电量绝对量环比下降1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环比下降1.22%。

  预期

  经济或有放缓迹象

  除了用电量数据,当前还有众多指标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放缓迹象。比如说近几个月来增速连续下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比如说创历史同期最大跌幅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再比如说近两个月回落的进口增速,甚至包括年内环比首次回落的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

  为什么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放缓迹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给出了三点解释。首先,国际上短周期力量发生变化,企业存货开始调整。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具有很强的去库存动力。随着经济的回升,企业需要库存回补,这一行为持续了2个季度左右。现在企业库存回补已经到了高点,所以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现象,6月份的PMI,中国出现了下滑,美国等各主要经济体也都出现了下滑。其次,从国内来看,退出性政策的实施显示了很强的同步效应。另外,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季来看前高后低,基数的这一特点将导致GDP增长速度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从国际上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引发了各国的关注,世界银行也在强调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并下调了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国内来说,中国政府进行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对房地产领域的调控,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广,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上半年消费和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其实都快于去年同期,唯一放缓的只有投资。对于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王元京给出的解释是,受到房地产投资滑落的拖累。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主要就是重化工业和出口,近年来又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当前中国经济中投资的增长速度放缓,从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占的投资量最大,其中房地产投资又在中间占了很大的比重。房地产投资受到调控的影响近来出现下滑,可能是导致投资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趋势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尽管多方指标都指出,中国经济可能呈现放缓迹象,但是经济学者们大都否认中国经济会“二次探底”。

  张晓晶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当然应该引起中央的关注“不过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全年来看,保持9%到10%的增长问题不大。”

  他表示,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11.9%,如果说全年增速要掉到8%以下,后两个季度中国经济将非常明显的放缓,暂时看不到相关迹象。其次,中国经济是在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是否已经大得无法接受,这要看“三驾马车”的具体指标。从消费来看,预计今年全年保持平稳态势;从外需来看,欧债危机虽然直接影响对欧盟的出口,但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题研究,它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最后,即使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态势真的非常严峻,它也只可能逐月逐季地反映出来,不会瞬间就对中国及国际造成冲击。既然是逐步显现,中央就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对经济下滑的态势进行干预。

  刘元春的表态和张晓晶基本相同。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二次探底”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经济学术语,在美国指连续两个月经济负增长,在中国指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不到8%。但是“我们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速9.5%,其中一季度11.9%,二季度10 .5%,三季度9 .2%,四季度8.5%。”之所以有这么高的预测,是基于三点判断: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大;二是中国针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刺激政策还未完全退出;三是政策的可操作空间仍然很大。

  王元京表示,鉴于经济增速下降很大程度是受到投资下降的影响,所以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和投资的走势密切相关。“当前的投资下降,有季节性波动的因素,不一定就是趋势性的,还要进一步观察。我感觉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是对的,可能到了4季度,随着一些大的项目的上马,投资就会重新启动。”他说。

  对策

  建议刺激政策退出节奏减缓

  不过针对当前的经济增速呈现出的放缓迹象,刘元春建议:国家刺激政策退出的节奏应有所减缓,增量政策的退出可以继续,但是针对存量政策的退出应该慎重。具体来说,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积极。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这一情况下半年应加以改变,应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建设领域的投资力度。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对流动性的回收可以继续进行,但是加息与否应该慎重考虑。还有贸易政策,虽然二次汇改是中央全盘考虑的决定,但是出口退税政策应该暂缓。要看到,到了四季度,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放缓,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影响。

  张晓晶和王元京则不约而同地强调,对楼市的调控力度不宜放缓。王元京说,当前商品房的销售出现明显下降,说明对房地产的投资甚至投资性需求在下降,消费性需求还未完全形成。不过一旦消费性需求成型,就会再次拉动房地产行业增长。当前一定要保证政策不要改弦易辙,只要挺过这一段,前景还是看好的。因为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住房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之一。

  张晓晶也表示,对楼市的调整是为了应对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可能面临的风险,不应该放松。至于应对短期冲击,可以考虑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增加跟消费相关的项目投资等等,包括对民营经济“新36条”的贯彻执行。

  王元京说,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总体上说,就是原有的经济增长路径成本太高必须转型,但是要形成新的路径却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转型会有阵痛,但是只要转到了一定的程度,中国就会形成新的增长方式。“还要看到,中国当前国库充足,居民存款充裕,消费稳定增长,粮食供应宽裕,所以即使转型付出一定的代价也不必惊慌。”

     原文发布地址:http://news.sohu.com/20100715/n273512327.shtml (经济参考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