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中国制造

【中国产经新闻】“中国制造”再定义 政府不可或缺

2010-10-13 中国冶金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关于中国制造的问题种种,本已是老生常谈。不过日前某媒体总结提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还是引起热议。

  关于中国制造的问题种种,本已是老生常谈。不过日前某媒体总结提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还是引起热议。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并不单纯是中国制造业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企业、协会、消费者的合力推动,尤其不能缺乏政府的引导。

  日前,某媒体指出,中国制造在后危机时代凸显的软肋分别是劳动生产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大企业病”困扰、高耗能项目反弹、工资推动成本上升。

  果真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吗?有些专家并不认同。

  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研发投入不足确实是很大的问题,工资推动成本上升并不能算作问题,“这只是表现,是中国制造缺乏定价能力的表现,成本升了,销售价格不能随之上调。”

  王吉鹏认为其他3项更算不得最主要的问题所在。“中国制造的最主要问题其实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与王吉鹏观点类似,她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当前制造业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创新不足导致大多数制造还处于低技术的加工生产,因此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主要依靠低成本、大销量来支撑。

  其实,中国制造业的最主要问题是与其发展历史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了一种企业贸易形式“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渐发展,2000年后,由于中国政府对“三来一补”企业的政策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没能引导企业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三来一补”的企业结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例如,较多“三来一补”企业对中国政府“出口退税补贴”依赖较大而不注重外销利润的获取,如耐克鞋、阿迪达斯鞋的出口价格只有几十元人民币,而外商卖到国外市场后销售价达到90~120美元,巨额利润悉数由外商获得;不少“三来一补”企业中的中方股东逐步将经营管理权放手交到外方股东手中,缺乏创建自主品牌和“本地化”“国产化”的动力。

  “因此,现在最需要的是由政府来对中国制造重新定位,引导其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行定位。”王吉鹏特别强调了政府引导对中国制造的巨大影响作用。

  黎雪荣也着重指出了政府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确定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和关键制造技术,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在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同时,也必须加大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以加快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不过,除了政府的引导作用,中国制造活力的大爆发还需要整个社会配套环境的提升。正如王吉鹏所言,不少企业根本缺乏研发的动力,因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使企业很难通过研发获得超值收益。

  黎雪荣也对此深有感触,她指出,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充当过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大国。这些国家通过政府政策、法律环境、技术运用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0101399885516.html (中国产经新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